表演藝術家


10/19 (Fri.) 19:30
王新仁(臺灣) Aluan Wang
Dynamized Center 2.0
  王新仁的主要專長為多媒體動畫及平面設計,2010年起積極投入OpenLab Taipei的自由軟體推廣活動,他曾於國立臺灣美術館、臺北當代藝術館及臺北數位藝術中心擔任Puredata的推廣講師。除了參與工作坊等活動,他也協助劇團與舞團設計互動影像,並參與失聲祭、Sound Bit等聲音藝術現場表演。

dj sniff(日本)
Vinyl Reconstructions
  dj sniff(水田拓郎Takuro Mizuta Lippit)是日本即興實驗黑膠聲音藝術家,善於使用黑膠播放機、自製的電子設備與電腦程式,搭配唱盤和DJ混音器演出,重建與敘述出聲音、音樂、科技與記憶,其創作風格反映出Hip-Hop與即興爵士對他的影響,透過獨特樂器來作為聲音創作的實踐。水田拓郎在東京攻讀藝術史與哲學時,以DJ的身分活躍於地下電子音樂圈,並成立「Smash TV Production」團體,舉辦混音表演如「anti-Gravity」和「bistro-Smash!」。2005年進入荷蘭STEIMStudio for Electro-Instrumental Music, Amsterdam)研發實驗室。2007年開始擔任STEIM的藝術總監,指導該機構的創新發表,負責其世界巡迴的表演與講座,同時也是電子音樂的表演策展人與音樂科技的研究員。

Kangding Ray(德國)
OR
  Kangding Ray目前在德國柏林定居與創作。在開始創作電子音樂前,曾經擔任樂團的吉他手及鼓手,因而受到噪音搖滾及爵士的影響。其作品呈現廣泛多元的音樂背景深度,並具有融合節拍與藝術情境為慢板樂章的特殊方式。其表演方式結合實體的樂器與機械,創造出微妙且富有節奏的組曲,並整合噪音、重低音、人聲、現場錄音與電子音樂,處於實驗音樂與Club文化的交替邊緣。



10/20 (Sat.) 14:30
王仲堃(臺灣) Chung-Kun Wang
聲音的事故 / Incident of Sounds
  王仲堃是臺灣近年科技藝術的生力軍,他創造了各式各樣的機器,這些機器有著耐人尋味的單純性與獨特的美感,它們在感應觀眾靠近之際,不知疲憊地進行自己的運動,或發聲、或開關、或吐氣、或旋轉、或叮噹,它們不僅僅執行簡單的單一動作,且有著自己的節奏變化,既似頑愚,又似有靈。

王福瑞(臺灣) Fujui Wang
Throbbing Transmission
  王福瑞現任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藝術與科技中心未來聲響實驗室主持人,主要專長為聲音藝術及互動藝術。1993年成立臺灣第一個實驗音樂廠牌和刊物《Noise》,2000年加入「在地實驗」,是臺灣新媒體藝術發展中少數以團體實驗室方式進行數位藝術的實驗、實踐與探討,且以即時互動為主的創作實驗團體,並推動「異響/Bias」聲音藝術展與「臺北數位藝術獎」的聲音藝術類別,將聲音藝術推展成國內數位藝術具有特色的領域。2008年起策劃「超響」聲音藝術展演活動系列,帶動國內新一波數位藝術發展。

eRikm(法國)
Générer–Dégénérer
  eRikm目前居住於法國。自1992年起逐漸拓展其在國際舞臺的藝術實驗領域。從早期身為吉他手到後來的視覺作品,維持一貫特立獨行的風格,讓人難以輕易歸類。1996年起eRikm以唱盤表演者及聲音藝術家的身分獲得認可,1997年起朝科技媒體發展,他讓聲音像生物體一樣持續進行具生命力的演化。



10/21 (Sun.) 14:30
張永達(臺灣) Yung-Ta Chang
ui_beta
  張永達的作品包含多種形式,例如聲音-影像、實驗聲響、裝置和現場演出。他善於觀察日常生活中的細微變化、易於忽略的現象和聲響,將隱性的訊號和資料透過聲音與視覺裝置再現於空間中。近年則與舞蹈、音樂等不同領域的藝術家合作,並於亞洲、歐洲、美洲等多個聯展和藝術節進行展覽及演出。


後藤英(日本) Suguru Goto
Duali
  後藤英出生於日本,學習作曲及鋼琴演奏,之後前往美國、德國及法國深造,其作品曾在加拿大、英國、德國、法國、荷蘭、日本、美國等世界各國演出。後藤英同時有作曲家、表演者、發明家與新媒體藝術家等多重身份,更被認為是最具創新代表的日本籍藝術家之一,其表演以新科技結合互動裝置,極具實驗性前衛風格,同時發明虛擬樂器,開發電腦與人體動作進行溝通的介面,運用虛擬樂器即時控制聲音與影像進行表演。